講座主題:“文博與設計河南”之河南古陶塑藝術
主講人:河南博物院副院長/張得水
講座時間:2022年12月8日(星期四)下午19:00
講座地點:騰訊線上會議(會議號:343-498-769)
主辦單位:服裝學院&中原服飾文化與產品創新設計研究中心
專家簡介:
張得水,河南博物院副院長。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,學術論文70余篇。主要有《河南古代陶塑藝術》《中原文化大典?陶塑卷》《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》《誰調清管度新聲——絲綢之路音樂文物》《前世今生——五大名窯古代精品及當代創新》《天地之中——嵩山地區的文化觀念》《絲綢之路與中原》《<唐宮夜宴>戲里戲外》《國寶中原黃河文明》等。2007年,被評為全省宣傳文化系統“四個一批人才”;2019年,被評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;2019.11評為省專業技術二級崗,2021年評為“中原英才計劃”——中原文化名家。
講座內容:
河南古代陶塑藝術品,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,諸如宮室制度、服飾制度、喪葬制度、風俗習慣、社會變遷、宗教信仰等,它可以幫助我們直觀地了解古代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,也是我們今天獲得藝術設計靈感的源泉。早在八千年前,中原先民已開始用泥土捏塑人面與動物,以稚拙的手法表達內心情感。先秦時期,中原在動蕩與文明、幻想與現實中趑趄前行,陶俑作為生命的象征物,代替了殘酷的人牲殉葬,逐漸被接受、被認可。兩漢時期陶塑藝術蔚為大觀,夸張的造型,為抒情而省略了大部分細節的大膽與投入,正是漢代人對生命價值的禮贊。佛教的傳入,各民族文化的融會貫通,帶來南北朝陶塑的靜穆清秀、氣度含蓄的嶄新面貌。對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對來世的玄想,構成其藝術創造的靈魂。唐三彩藝術一枝獨秀,展露出絢爛雍容的風姿。那種獨特的審美所帶來的生命力,歷經千年,鮮活如初。宋元以后,乃至明清,陶塑藝術趨于式微,但其間的純樸務實,強烈的世俗傾向,使之雖已是流風余韻,也可稱蹊徑獨辟。
歡迎師生踴躍參加!